沈以晨,aka “小眼”,是中国首批职业滑板摄影师之一。他曾为国内最早的滑板杂志工作,创作了许多经典优秀的作品。然而,出于生活的现实考量,他最终从职业滑板摄影师转型为商业摄影师。
在2016年,萝卜(Robb Filmman)就萌生了拍摄一部关于沈以晨的纪录片的念头。尽管由于种种原因,影片拍摄进程断断续续,经历了无数次的调整和修改,但幸运的是,萝卜始终坚持保存下来的素材。如今,经过8年的等待,这部纪录片终于得以问世。
借此机会,我们特别采访了这部纪录片的主角沈以晨,以及幕后倾注心血的拍摄导演萝卜,共同回顾他们在这段漫长旅程中的点滴故事。
眼哥你好,请和观众和粉丝们简单介绍一下自己。
大家好,我叫沈以晨,大家都叫我”小眼”。我曾经是一个职业滑板摄影师,现在已经转型。
你是如何接触滑板的?
我是在读书的时候接触到滑板的,那时候我立志要找一个合适的爱好,我觉得玩滑板总比去网吧通宵玩游戏要强,然后我就开始玩滑板了。不过话说回来,我觉得玩滑板需要胆大心细,我可以做到胆大,但是我真没法做到又胆大又心细。但我依旧热爱滑滑板,那时候刚刚好有一台胶片相机,我就在大家玩滑板的时候给大家拍摄滑板的照片。
我生活在杭州,那先从杭州的滑板圈开始拍,后来沸点在平湖赞助了一个滑板比赛,我去了,在那里我认识了Danny Fei(废柴)和良少。那时候我已经有看滑板杂志了,所以我知道良少是一个职业滑板摄影师,他在那场比赛过后给了我很多建议,让我开始对职业滑板摄影有一点了解。
据我所知,你曾经任职于中国第一本滑板杂志《WHATSUP》,你是如何进入滑板摄影行业的?
我毕业以后,就和很多人一样,听从家里的安排去工作了。我当时读的是中医专业,所以我毕业后就在家里的介绍下去了一家中药店任职。在中药店工作非常枯燥,每天就是给客人抓抓药材,没有什么特别的。我实在受不了不安于每天抓中药的日子,终于有一天,我提出了离职。
那离职有什么办法呢?家里也没办法管我了,然后我就决定去深圳闯一闯,做一名滑板摄影师。这个事情要感谢于当时任职于WHATSUP滑板杂志的摄影师——郑诣,那时候他刚好离职,职位空缺又看到我需要找工作,就问我有没有兴趣。在他的介绍下,我就去了沸点当滑板摄影师。
刘佳明Heelflip-沈以晨
那去了《WHATSUP》,你每天的工作是什么?职业滑板摄影师和你想象中一样吗?
我成功去了深圳,也顺利入职了。我每天的工作就是上午去公司打卡,然后因为初来乍到,其实我也不熟悉流程,然后当时的主编刘文博(BBL)就建议我看看国外的滑板杂志,去国外的滑板网站学习学习,丰富一下自己的阅历。当时我对广东的一切都觉得非常新鲜,我在深圳其实拍了不少滑手的照片,但是呢,我去的那个节点说实话比较尴尬,有很多滑手都在所谓的“竞品”公司,因此很多照片拍了我都不能用,当时我拍得最多且能用的滑手照片就是李祉兴和光仔的。
至于你说的,职业滑板摄影师和我想象中是不是一样,那还是有落差的。并不是每一天都可以出去拍摄,我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公司里拍产品照,拍某宝上架用的照片。毕竟你是任职于公司,有些东西不是你可以选择的。
刘文博与沈以晨
有没有一些特别的滑板摄影项目或经历让你特别感到自豪,挑几个分享一下?
印象最深刻就是去香港Tour,去香港之前我对香港的印象就是香港有很多的混混,而我初来乍到,满脑子都是古惑仔,铜锣湾扛把子。不过真的去了香港,我发现要在香港滑板真的很难,更不要说拍滑板照片了。那边除了去滑板场拍,大街上基本上是很难允许你滑板的,所以基本上都得夜拍。香港的滑手一般是晚上10点出来,然后一直滑倒凌晨三四点,那时候我就跟着滑,跟着拍,回到酒店天都亮了,真的很累,但是那时候真的很开心。

你拍摄滑板常用器材,或者你推荐的配置是?
我当时用的设备是佳能的1D系列,现在用的是尼康的相机。
其实滑板摄影我的建议只有一个,那就是不要过份依赖鱼眼镜头。鱼眼的镜头是很极端的,通过镜头本身畸变效果就能夸张的表现出来一个画面,但是如果你所有照片都用鱼眼去拍那根本毫无意义。
我觉得如果你真的想要拍好,那你就要用正常的焦段去构图24mm-200mm都可以,再就是利用拍摄时自然光线和线条跟地形结构去创作。我推荐刚开始想尝试滑板摄影的摄影师可以多用定焦镜头去拍摄,通过自己的移动去构图和控制距离,等到实在有些满足不了后再去根据自己需要采购设备。
王国华Feeble Grind-沈以晨
后来你为什么没有坚持滑板拍摄,转型去做商业摄影师?
正如我前面所说的,我在公司的大部分时间不是出去拍滑手,拍动作,而是不断拍某宝用的产品照,而且那时候工资也没有多少,所以我做了一年就腻了,决定辞职回杭州。后来自己开一个摄影工作室。
虽然说我自己做工作室后每天拍的也是产品,但起码我自己是老板,我付出的劳动不需要是全额收入。起初我的工作室经营得开可以,运营了两三年慢慢开始扩张,不过可能因为太着急,步伐迈得太大,结果就是工作室开始经营不善,从不赚钱,到不断亏钱,最后无奈我只能把工作室关了。
那关了工作室生活还得继续啊,然后我就找了当时在上海的摄影师郑诣,在他的帮助下我就前往上海发展了。那时候虽然做商业拍摄,但我为了节约成本,我就住在上海滑手王玓的家里,所以我偶尔也会帮忙拍一拍滑板,也就是在那个节点,我认识了这次纪录片拍摄的导演——萝卜。
王玓Treflip-沈以晨
在这里我想给所有滑板摄影师一个建议,那就是不要把你所有的精力全部都投入到滑板摄影里面去,不然你的眼界就会很单一。你可以先通过拍摄其他的一些商业项目去养活自己,然后把拍摄滑板当作爱好去发展。现实很残酷,拍滑板就是很难赚到钱的,光靠拍摄滑板你连基本的生活都很难维持。
在从事商业摄影期间,我知道你也没有完全脱离滑板拍摄,也有接类似Vision Street Wear这样的滑板品牌拍摄工作,可以分享一下你和Vision是如何合作的嘛?
我是通过王晨玮,他也是我通过拍摄滑板认识的好朋友。最初其实我们也只是当作一份拍摄工作,客户要求什么我们就拍摄什么。但是随着合作次数的增多,我发现Vision Street Wear这个牌子和其它品牌不一样。它们有着非常清晰明确的目标:潮流路线和核心滑板文化路线。

每一次接Vision Street Wear的项目时,他们的工作人员都会给予我们团队充分的尊重,而且我们提出的建议他们也会吸收和采纳。不论是出去Tour,还是平时的拍摄,我们和客户相处的都很开心。我觉得Vision在滑板这一块是真的在用心对待,他们不但用心的在开发产品,也很积极的在融入到这个文化里。虽然说拍滑板的项目不能赚到很多钱,但我会愿意一直和Vision保持合作的关系,因为在他们这里我找回拍摄滑板的那种开心和快乐。
你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攀岩的?这项运动对你意味着什么?
因为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整个人的状态不是很积极乐观,做什么事情都非常消极,提不起劲。我有一个朋友,是从事各种极限运动的,从翼装飞行,跳伞,冲浪,到攀岩,他什么都玩。机缘巧合之下,有一次我就和他一起去岩管玩。说实话,我一开始并不喜欢攀岩这项运动,我对攀岩馆里的设备,攀岩的整个过程都不感兴趣,我觉得很累,而且没有兴奋点。
真正的转折点是我第一次去户外攀岩,当我摸到真正的石头那一刻,我的感受完全不一样,我觉得非常兴奋,需要你很认真的专注在攀爬的过程中,从那以后我就爱上了攀岩。而且通过攀岩,我整个人也从消极变得有能量起来。
攀岩与滑板有何异同?你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
其实攀岩和滑板是一样的,都是极限运动,在你还没达到顶点,很累又很想放弃的时候,只要你坚持下来,攀到顶点。滑板也是一样,需要在失败中不停的尝试,直到成功那一刻,两者享受的快乐都是相同的。
攀岩经历对你的摄影作品有何影响?
攀岩让我重新找到了自信,让我整个人的状态从消极变成了积极。
说实话,当初拍摄滑板的时候,我都是义务去帮身边的滑手朋友拍摄的,但是呢,哪怕我没有收取任何费用,也经常会被滑手放鸽子,我真的伤心。但是,自从攀岩以后,我开始琢磨在岩壁上拍照和创作,回到了当时拍滑板的那种状态,虽然我现在还没有拍出让我觉得特别牛逼的品,但起码我能明显感受到,我整个人是充满能量的。
你有什么想对萝卜说的?
谢谢萝卜把这个拍摄完成,感觉就像是变形记一样,记录了一个时间跨度的自己,虽然故事不是很跌宕起伏,但这种记录在几年间的变化和经历的片子对于我自己来说确实很珍贵。
采访Robb Filmman📹
萝卜,也请你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吧!
大家好,大家都叫我萝卜或者Robb,是一个喜欢滑板文化,什么都拍的摄像师、导演。
我是从高三开始接触滑板的。高中毕业后去了福州读大学,在大一的时候我用从朋友那A来的卡片相机尝试拍摄了人生中第一支滑板影片,发现拍摄视频可以给大家带来快乐,于是从此在我心里埋下了从事视频制作的种子。
你是如何与眼哥眼结识并决定拍摄他的故事的?
第一次见眼哥是王玓推荐认识的,在这之前也听过一些关于他在滑板杂志工作的事迹,那个时候我工作的公司有一个自主命题的拍摄项目,我计划的是拍一个关于中国滑板摄影师的纪录片,那期间有几个人选。因为我和眼哥那个时候在上海有很多的同品牌项目工作(for Nike)的见面机会,然后觉得这哥们还挺nice的(不知道是不是假象,所以想从最轻松的项目入手。)
据悉这部片子你从2016年就开始拍了,为什么拍那么久?中途你遇到了什么拍摄难点了嘛?
因为2016年的时候我的想法是在一个礼拜的拍摄周期里来讲述眼哥作为滑板摄影师的故事,但是拍摄到后期发现故事呈现出来的感觉无比的丧(可能是因为当时中国的整体滑板视觉这一块的需求量并不大,导致眼哥内心想的东西和现实有一个巨大的落差),找不到一个合适的结尾,因此项目一直搁浅,后来我也离职了,但素材一直没有删除,想着有朝一日一定可以用上。
之后我和眼哥有了很多项目合作的机会,工作的间隙我也会记录下关于他的素材。眼哥在前两年接触了攀岩,和眼哥聊天的过程中我也看到眼哥因为攀岩带来的整个人的变化,潜移默化之中我感觉这是一个合适的结尾,所以依靠这个感觉我想继续完成这个项目。
在决定拍摄这部纪录片之前,你对滑板摄影和攀岩有多少了解?
其实个人对攀岩这个文化并不那么了解,很多都是眼哥告诉我的,通过我和眼哥的交流,能够感受到攀岩的确给眼哥的整个人带来巨大的改变,不论是心态上的,还是生活上的或者是工作方式,都给他带来了很多的自信,这也同样给我带来了制作这部影片的自信,或多或少是因为眼哥影响了我。
你认为这部纪录片最核心的主题是什么?或者说你最想传递给观众的信息是什么?
我觉得这个纪录片的核心部分其实就是讲述一个喜欢滑板、喜欢滑板摄影、喜欢滑板文化的人在生活中会有哪些感触,或者说各种文化之间都是相通的,就是以你喜欢的文化的精神作为后盾,在任何其他文化领域里都可以驾驭。
现在有太多的影片的是为了传递“价值”而传递“价值”,滑板文化也因为现在商业市场的走向而被多次提及,但是我觉得滑板在他们的笔下太“激动”了,完全变成了一个运动,见到的都是“旋转,跳跃”,我就是想通过这个影片做一个实验,让滑板文化慢下来,让大家可以平平淡淡地看完,然后心中也不需要掀起什么波澜,因为生活有时候就是这样子。
采访 | 坦克
照片|沈以晨、萝卜(Robb)
视频|萝卜(Ro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