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HS前任CEO、 DLX CEO以及朱洪彬
肇庆仓库,U池弧面的反光与滑板轮子的摩擦声交织成一片异域感。这里是全品体育的仓储中心,却也是了中国顶尖滑板少年的训练场——3米15的碗池高度、日本教练设计的精准弧度,以及来自加州的滑板声浪,正在重新定义“本土化”的野心。
作为中国滑板行业颇具争议的破局者,朱洪彬的每一次转身都踩在产业转型的脉搏上。当我们聊起公司搬迁的决策时,他给出的答案出乎意料地务实:“在深圳,我们支付的是梦想溢价;在肇庆,我们可以打磨滑板成长的复利公式。”从国际品牌代理到自建训练体系,从家长焦虑破解到职业滑手培养,这位主理人兼“滑板家长”的跨界实践,或许正为中国滑板的下一个十年写下注脚。
加粗字:MadFuture
普通字:朱洪彬(Zander)
你好朱总,全品体育近年来的多个动作——从Santa Cruz艺术巡展到深圳迁址肇庆,再到代理DLX等品牌,每一步都引发行业关注。今天我们可以聊聊这些尤其是公司从深圳搬迁至肇庆这一重大决策,当时是否设想过将肇庆作为总部?这一选择是基于长期战略布局,还是基于成本、资源等现实因素的顺势而为?能否详细聊聊背后的规划逻辑,以及未来对肇庆的定位?
好的,我分两个部分来讲吧。
首先,公司搬迁至肇庆的核心动因是出于对运营效率与成本的综合考量。深圳高昂的仓储和办公成本,加之团队分散导致的协同效率问题,促使我们寻求更集约化的解决方案。肇庆不仅提供了更经济的场地资源,还能将仓储、办公及训练功能集中整合,大幅提升运营效率,这一选择虽是“机缘巧合”,却与公司发展阶段高度契合。然后滑板基地这个想法时候来出现的,之间我带着孩子在日本和美国学习滑板,当时经常和很多中国过去陪着孩子训练的家长一起交流。我就想,在美国租一栋房子,作为中国滑板家庭的一个落脚点。因为在美国租房成本高,如果能有一个固定的地方,很多人至少有个基础落脚点,可以降低一些门槛和开销。但后来我们算了一下,发现这种模式的实际需求不高。大部分家长和孩子去美国,更倾向于到处走走、玩玩,而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所以我们考虑,为什么不在国内,比如肇庆,做一个类似的地方?肇庆的交通方便,物价低,环境也不错。而且广东冬天不冷,只要夏天能有遮雨的地方,训练环境也可以得到保障。
我们就决定在肇庆建立这个基地,把一些优秀的教练请到这里来。我们和教练、家长简单交流过,大家也觉得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出行成本。很多家长签证还没准备好,出去比较麻烦,去美国或者日本的门槛很高。而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把日本甚至 美国、巴西的一些优秀教练请来,与国内学员面对面。

有这个想法之后我们就选择 Vert 作为核心项目,这个项目对练习动作的学员来说非常重要。而且我们在这个领域里也有不错的教练资源。这件事由马妍负责,Vert项目不像传统培训那样需要精细化运营。找周伟他们建好场地之后,配备好的教练就足够了。
我们目前没有做入门级的培训,也没有提供太多服务,家长们对此也表示理解。他们关注的是我们的场地和教练质量,而不是其他配套服务。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更加专注于项目本身,提升整体质量。我们要分心去顾及的训练之外的杂事也比较少。
我注意到你们的新视频号‘合冠体育’,里面记录了场地搭建过程和相关内容。能聊聊这个号的目的和未来规划吗?是主要记录项目成长,还是也会分享训练、比赛和教学内容?
这个是合冠公众号,我们的场地是独立于全品单独运营的,只是目前还在我的仓库里面,如果将来有一天我在外面找到一块更合适的地能建滑板场的话,我会把它再搬出去。
那么关于搭建和设计,后面会不会专门成立一个公司,专门搞这方面业务?我们不会自己去碰场地的设计和施工这些事情,这不是我们擅长的领域。不过,我们的场地设计图纸是由日本的教练负责设计的,完全针对碗池练习进行优化——中间的高度是3米15,两边是3米65,总长度有23米,这样的设计完全是为了碗池练习服务的。
未来我们还计划在中间增加一些装置,比如pool coping(游泳池边缘),专门用来练习 grind 类的动作,应该会非常有趣。目前从大家使用之后的反馈来看,评价非常不错。如果国内有机构或者家长对这些设计数据感兴趣,我会免费提供这些资料。我认为既然大家投入了这么多精力和金钱去建场地,千万不要因为设计错误而影响训练效果。如果能帮到其他人,数据和图纸我都乐意分享。

其实等于你又再次涉足了教培领域。虽然这次的教培方向更聚焦,不做基础训练,但本质上还是教培。那么对比你最早做教培的经历,现在又回到教培,你觉得这两次有什么不同吗?
之前在2017年,我和1985的秋总一起做 Saturday 的时候,目标是入门培训。那个时候我们认为培训是一个不错的市场,想通过这种方式为行业找到一些增长点。但当时因为我们两个人都有自己的主业,我在做 DBH,他在做 1985,精力不够,而且我们当时在精细化运营上的能力也不足,所以最后项目倒闭了。
当时的场地条件也有限,一个小型的室内空间和室外一点点区域。在广东,解决不了下雨时候上课的问题根本就没法运营。所以那次的教培经历算是没有实现预期。

现在我们做的是专注于进阶训练的项目,和之前入门培训的定位完全不同。这次我的目标更明确,我希望我的场地具备明显的优势,比如打造最高级别的训练场地,并配备优秀的教练。
在肇庆这个基地,我会根据场地条件进行调整。如果是室外,我会搭建遮雨棚;如果是室内,我会在夏天装好空调,确保来这里训练的学员在单位时间内能够获得非常好的体验。这种模式比之前的精细化运营要更简单,也更适合我们当前的资源和能力。所以,可以说这次的教培更聚焦于资源整合和高质量体验,更倾向于优化核心资源和效率。

现在Momo负责了两期教学,他会长期驻扎肇庆吗?如果兼顾Max的训练安排,比如去美国训练,那么肇庆的Vert项目是否有其他教练接手?目前是否有已确定的安排,能提前透露一下吗?
正常情况下,Momo一年会有大约半年时间驻扎在肇庆,但剩下的时间他会带着 Max 去参加奥运积分赛。在参加这些赛事之前,他还需要去比赛所在地提前适应场地、环境和时差,还要准备在韩国举办的亚锦赛。这意味着他有半年的时间会在外面比赛和备赛。
他不在肇庆的时间,我会尽量通过邀请日本和美国的一些优秀教练来填补空缺,确保肇庆这边的教学和训练安排能够顺利进行。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保持项目的持续性和教学质量。
现在已经有接下来会来的教练安排了吗?
现在这期课,我们请到的是日本TRIFORCE的校长,他是HI-5的主教练。本期非常幸运请到的陪练员是HINATA,他是他们学校的核心训练师,同时还会带来一位非常强的陪练员。晚些时候可以给大家看一些他们的视频片段,感受一下他们的实力。

其中有一个叫 Hinata的小孩,在陪练中表现很出色。我们也在考虑引入一些陪练员的模式,对孩子来说能带来很大的帮助。无论是示范、氛围的带动,还是不同文化的交流,都非常有价值。我认为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向。

目前我们也正在和美国的一些教练接洽,比如 Kiko(Francisco) 和Mitchie Brusco 。我们的目标是希望更多孩子能够以相对较低的门槛接触到这些国际优秀教练,从而受益于他们的经验和指导。Kiko是长在南加州的菲律宾碗池滑手,Michie是滑板 IQ(@SkateIQ) 的教练,非常厉害的滑手和教练,历史上首个在大跳台完成1260转体的滑手,他的授课费在美国是250美金一小时。
Mitchie Brusco
哦,他的外号叫“Lil Tricky” Triple Eight 888有他的签名款儿童专业头盔。那你后续安排教练的训练计划是遵循国内的平均水平,还是更倾向于技术专项,比如根据教练擅长的领域来邀请,可以聊聊这个后续教练安排的思路吗?
如果是教练这块安排的话,我会优先考虑 Momo,只要他有时间。毕竟他会说中文,而且确实能很快和所有孩子打成一片,沟通起来特别顺畅。
至于其他教练,他们各自都有擅长的领域和特点。我们每一期都会把教练的擅长动作或者教学特点详细列出来,方便家长和学员了解。我其实鼓励大家,多尝试不同的教练。每位教练的教学方式和视角都不同,可能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
正在上课的Max爸
我之前记得没怎么听说过的你的孩子滑板,然后突然看到你带着孩子到处跑,先去滨海,下班后开车两、三个小时到那边滑板,玩到半夜才回家。又为了更自由的滑板把她从公立学校转到私立学校;接着又从宝安到日本,再到美国。是什么促使你做出这些转学、到日本、再到美国的决定?基于什么考虑做出这些选择的?这些决定又带来了哪些变化?
其实我觉得,作为滑板行业的从业者,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喜欢滑板。不过我女儿最早接触滑板是在我做 Saturday 项目的时候,那时我们在龙华,大概是2017年,我就带她稍微滑了一下。当时她也在上很多兴趣班,同时在接触其他的活动。现在她主要的兴趣是滑板和画画。
对我来说,我并不是逼着她去滑板,我是希望她至少能坚持一项体育运动,无论是滑板、打球还是游泳,我认为体育活动对她的成长非常重要。去年她跟我说,在深圳上学时,他们班的体育测试中,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只有她得了满分,让她显得非常骄傲和自信,这让我更加坚定了体育对孩子的重要性。通过运动,她不仅能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还能变得更加开朗乐观,并能够正视和接受挫折,甚至学会享受这些过程。所以我觉得她需要一项长期坚持的运动。
当时她有好几种兴趣同时在进行,但因为我们这个圈子里大多接触的都是滑板相关的人,再加上我们在这个项目上花的时间和精力比较多,她就坚持了下来。

我之所以带她到处走,是因为我在思考这个问题时,采用了一种“以终为始”的方式。小时候我们没有这样的条件,只能到某个阶段才开始做一件事。但当时我们并不知道为什么要做、能做到什么程度,也缺乏明确的阶段性目标和长期计划。
现在有了条件,我希望不要浪费孩子的时间。作为行业从业者,我知道日本滑板的技术水平很高,美国的氛围也非常好。所以我选择带她去这些地方看看,通过这样的经历,不仅能让她更快速成长,也能让我对这个行业有更深入的了解。这样一来,我们回来后再投入到这个领域时,就会有一个更清晰的框架,也能帮助她节省更多时间。

你去了日本,也去了美国。这两个地方最初给你留下的最深印象分别是什么?无论是社会上的,还是滑板相关的,都可以分享一下。
基本上是这样的一个状态。日本给我的印象就是很干净,人人都非常有礼貌,客气。孩子们的基本功非常扎实,态度也特别认真,而且自驱力很强,都是因为自己喜欢滑板才玩,家长更多是起到辅助的角色。日本的计划性很强,无论是孩子还是教练,都有一个长期的规划,比如滑板玩了四五年后,接下来要做什么,再下一个阶段又是什么,目标非常明确。
至于美国,给我的感觉是特别有活力。孩子们都很乐观开朗,整体氛围特别好。那里的滑板场也非常多,而且都很优秀。人们非常开放和友好,孩子们在滑板上的动作和整体表现充满创造力,整个人的状态特别阳光,你能从他们的表情和行为中感受到那种发自内心的快乐。
在日本,你提到他们的“态度很好”,这个“态度”具体指的是什么?他们的自驱力来自哪里?你接触到的日本孩子是怎么了解滑板并开始接触滑板的?他们在滑板训练和目标,是来自家长、教练,还是他们自己本身就有这种意识?
我觉得可能都包括。日本的孩子、家长和教练,整体上对事情都有一种很务实的态度。比如我们之前常听说,有人做寿司或者天妇罗可以做到几十年,这种专注的精神也体现在滑板上。他们通常很早就开始接触滑板,而每一代都会积累一些优秀的人才,这些人后来可能会成为滑板行业的从业者,比如滑板店的运营者、滑板场的经营者、教练,或者职业滑手。
这些人才会把他们积累的经验和有价值的东西传递给下一代。这种传承让日本的后备力量非常充足。再加上他们的基本功扎实,对培训的逻辑也很清晰,培养出厉害的滑手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因为他们的整个体系已经非常完善了。
不过他们的问题是滑板爱好者基数相对较小,现在日本滑板的总体人数不多,再加上生育率很低,所以整体参与人群少了一些。

那在美国,你提到氛围很好,这个氛围具体指的是什么,是某种场景,还是一种感觉?
主要因为我在加州待得比较多,加州有很多非常好的滑板场。每个碗池的设计都不一样,功能各有特色,而且玩法特别多样化。比如,有些滑板场里会有很多年长的滑手,你会经常看到五、六十岁,甚至七十岁的老大爷在那里滑板。他们带着音响,放着音乐,很享受这种过程,就像我们的老大爷去公园里遛弯儿一样,很轻松自在,就像晨练一样,六、七个人聚在一起,每个人刷几十圈碗池,也没有很难的动作,有的甚至一边来滑板还顺便遛狗。这种轻松的氛围和参与方式是我在美国印象最深的部分之一。
有一次我看到一个大爷在做 drop in,看起来不像是那种 OG(传奇滑手)。我就问他:“您今年多大了?”他说他67岁了。我又问:“您什么时候开始滑板的?”他说他三年前,也就是64岁的时候才开始玩滑板。这种场景让我觉得很特别,也让我联想到现在中国也开始有一些年长的人加入滑板,可能是滑陆冲开始,然后慢慢玩起来的。我觉得随着滑板运动的发展,这样的人会越来越多。
同时还有一些孩子在那里滑板,比如姐姐水平已经很高了,弟弟虽然可能也玩一两年了,但是连滑行还滑不利索。这种氛围特别自然,滑板已经融入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大家都很放松,参与感很强,给人一种很惬意的感觉。

听你这么说,日本的滑板似乎更有目的性和功利性,而且他们的训练体系也更系统化;而美国的滑板则显得更加悠闲自在。这两者在对待和认知滑板这项运动的观念上,是否完全不一样?
其实不完全是这样的。我觉得日本不能说是功利性,而是更投入。因为日本的资源没有美国那么丰富,比如场地的多样性和室外滑板环境。日本的好场地并不多,我也见过很多年长的人滑板,他们滑得很认真,很刻苦。
在美国(加州),资源丰富,室外场地多,而且天气很好,不下雨。你可以随时滑板,早上、晚上都可以,非常自由。但在日本,比如说在 High Five,有时候小朋友多了,成年人的体验感会受到影响,但他们依然很认真地在努力滑板。所以,我觉得日本并不是功利,而是认真。
第一届亚运会Kensuke Sasaoka 笹岡建介
我也问过一些日本滑手,比如我们现在 DBH 签的 Kensuke,他是第一届亚运会的冠军。我问他拿了亚运会冠军后政府会给他多少奖金,他回答一分钱都没有。所以,他们的滑板并不是为了功利,而是因为认定了这件事,想把它做到极致。
相比之下,美国的选择就多得多。他们今天可以滑板,明天可以钓鱼,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心情。早上来滑也行,晚上来滑也可以,总体上是一个很轻松、很享受的状态。这就是两者之间的区别。
你在那里待久了之后,有没有新的体会?因为你一直在做 DBH这个品牌,还包括代理 NHS等等,那么女儿开始滑板之后,有没有对你运营这个品牌或者操作公司产生影响?比如你在看待产品、开发设计、品类选择或者尺寸调整时,有没有因为她的滑板经历而发生一些主观上的变化?
在公司运营层面,我觉得我的工作和培养女儿还是独立的,她滑板这件事并没有直接影响公司的运营。不过在带她滑板之后,我确实有一些新的观察,比如说日本在精细化方面确实做得非常深入。举个例子,他们对滑板尺寸的理解特别细致。我06年开始滑板时用的是7.5英寸的板子,当时也大多是31或31.5英寸左右的长度。现在大学生基本上用的是8.0英寸或者8.25英寸的板子,而日本对这些尺寸的优化特别考究。
在美国,大品牌以前根本不做小尺寸的板子,他们觉得小孩随便拿块板子就能滑。但日本不是这样,他们会去钻研,比如多大的孩子适合用什么样的翘度、多宽的桥距,以及怎样的板子更容易转、翻,是否更轻、更灵活等。甚至桥的硬度、轮子的直径和硬度都会被细致地研究。我觉得日本的教学体系和滑板产业让我看到了精细化运营的一个方向,而美国则显得更粗犷一些。
另外,在带我女儿的过程中,我和很多家长有了更多的交流,这让我发现了消费群体的转变。以前我们的主要客户是滑板店,这些滑板店更关注核心滑板文化,无论是设计、品牌,还是内容呈现,都是以核心文化为出发点的。而现在,我们的消费群体中有很大一部分变成了家长和小朋友,在表达方式上,我们在呈现滑板核心文化基础上,可能更需要用小朋友或者目标群体能够听得懂、感兴趣的方式去传达这些内容。这样的调整,让我们的品牌更容易被更广泛的人群接受。
合冠滑板那你在带小朋友,以提高水平为训练目标的时候,有没有碰到过什么困难?比如在孩子身上你觉得哪些问题比较难处理?
我觉得这可能是很多家长都会遇到的问题就是焦虑,尤其是在国内这种相对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大家会希望孩子在训练中能有明显的进步,特别是在外地训练时,家长们付出了很高的成本,包括时间、精力和费用,自然希望能够看到明确的收获。
如果孩子某天状态不好,或者因为其他原因表现不佳,家长可能会显得比较急躁。这种急切的心态,我觉得是很多家长,包括我自己,都或多或少会经历的一个问题。这种情绪管理其实是需要一些调整的,既要让孩子感受到训练的压力适中,又要找到一个适合长期成长的节奏。

你着急的原因也是这样吗?是希望孩子能在某个阶段性目标上有明显的进展或者达成一些成果,对吗?
我倒没有那么着急,因为我带我女儿滑板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她取得什么样的成绩。我着急的点更多在于,希望她能全力以赴。这也是一些家长跟我说的,做不好没关系,但要认真去做。不过后来我也反思过这些东西,孩子们其实已经很努力了,有些事甚至是我们大人都做不到的,我们低估了他们的付出,低估了困难本身。
慢慢地,我也调整了自己的心态。我意识到,和孩子一起成长最舒服的方式是,首先要记住她的第一身份是我的孩子。我们不是来这里完成某项工作的,而是希望她能享受滑板。如果她今天真的享受了,或者最终真的取得了成果,那当然很好;但即使不成,甚至失败了、受伤了,她依然是我的孩子,这是最重要的。
我心态的转变其实是在日本的时候开始的。刚开始我也很急,可能很多家长都会有这种急切的心情。有一次,我女儿对我说:“爸爸,我没那么喜欢滑板。”那一刻我觉得天都塌了,因为我们花了那么多时间、精力和钱在这件事情上。但后来我意识到,这种方式不对。过了一段时间,Momo跟我说,Max也有类似的情况。他说逼得太紧真的不行。
这个让我有了很多反思和心路历程,现在我的想法也不太一样了。如果有机会,我可以具体再聊聊这个过程。
你可以讲讲你的心路历程,因为很多在“鸡娃”滑板的家长中,可能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
没有哪个家长是真正愿意通过打骂孩子,或者用一些极端或过激的方式来处理问题。我觉得更多是因为家长在面对问题时能力不足,或者在当下的条件下找不到更好的解决办法。他们可能会用以前父母或老师对待自己的方式来处理,比如简单粗暴地解决问题。实际上,如果问题能通过沟通解决,家长也不会动手或使用激烈的言辞。
从我的理解来看,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家长和孩子之间没有找到平衡点。孩子的状态本身就是动态的,更会根据家长的预期和压力发生变化。如果家长对结果的期望过高,就容易变得焦虑和急躁。
朱珠玛的滑板日记在滑板或者其他成长环境中,我认为一个孩子能够良好发展的关键可以用坐标系的概念来理解。X轴代表兴趣和自驱力,这是最重要的,孩子必须自己喜欢滑板或者其他活动,这样在遇到挫折时才更容易坚持下去,不会轻易放弃。而Y轴则是一个长期的方向和正确的环境,比如有明确的目标、有好的教练、优质的场地和合适的训练环境。
这也是我为什么要做这个Vert项目的原因。我发现许多家长会带孩子去日本训练一周或去美国训练两周,但回国后效果不持久,孩子可能很快忘记学到的内容,效率低下,无法完全吸收。我希望能为孩子和家长提供一个可持续的环境,确保方向正确,有专业的教练和训练条件。否则,如果只是自己在家闷头练,或者家长试着教,但方法不对,最终可能会让孩子和家长都感到沮丧甚至痛苦,甚至放弃。我觉得第二个轴是正确的方向、环境和引导,而第三个轴是时间。这三个要素结合起来,时间可以为正确的方向和环境带来“复利效应”。前两个可能是线性累加的,而时间能让它们呈现指数级的增长。
-
Max 540
比如,现在美国或者日本的孩子在学习一个新动作时,他们看起来没那么痛苦。以Max为例,家长看到他学习新动作时,有时候试几次就成功了,有时候玩一两天就搞定了。这是因为他的基础非常扎实,对滑板的领悟能力强,对滑板和道具的契合度也非常熟悉。即便有失误,他也不会受伤,而是轻松地滑下来。
但反观我们国内的很多孩子,经常会“死磕”一个动作,这个过程中,他们可能对滑板、道具、场地或者动作本身都不够熟悉,还带着恐惧感。摔倒后,家长施加压力,或者采用不理智的方式,让孩子陷入不好的循环中。结果可能是孩子受伤、挫败感增加,甚至对滑板失去兴趣。
因此,我认为要尽量找到那些能形成“正向循环”的因素,并围绕这些关键点努力。这也是为什么我想做这个场地的原因。如果我只是为了让女儿成长,我可能会带她到处跑,但我看到太多孩子和家长因为缺乏好的条件和引导而陷入困境,我希望能通过这个项目,给他们一个不同的视角和更好的环境。
当然,这些国外的完善条件,是他们经过多年发展才形成的。而我们现在处在初级阶段,再加上很多家长对这些信息获取的途径有限,可能觉得我们提供的方案是最理想的,但又无法达到那些条件。这一点我能理解。
我们希望大家能够逐渐向这些好的方向靠拢。如果遇到具体问题,可以再进一步讨论。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甚至一两代人的努力,才能让这个事情在国内更加完善起来。
对,我也认可这一点。要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因为这符合客观规律,一切都需要不断地积累才能取得好的结果。
现在的问题是,家长可能能理解这些道理,但他们往往做不到。这时候,真正能解决问题的关键点是环境。在我们开Momo滑板课的时候,会做一些调研,问家长希望孩子学会什么动作。很多家长会列出一个清单,但经过在场地里滑了几天之后,他们会改变想法。他们会说:“你不用帮我教孩子具体的动作,你只要帮我把基础打牢就好。”因为他们逐渐看到了打好基础的优势。
通过扎实的基础,学员可以更快地掌握动作。基础就像盖房子的地基,如果你只想盖个两层小楼,那地基牢不牢无所谓;但如果你想建一个50层、80层的高楼,地基必须足够稳固,这样才能盖得更快、更安全。这其实取决于家长的理解。如果家长只是为了让孩子玩玩,培养一个滑板技能,那完全可以随意一些,怎么开心怎么来。但如果家长希望孩子能把滑板当成一个长期努力的方向,那就需要符合客观规律,从打好基础开始。
对于那些可能还不太理解的家长,我建议多跟周围的人聊一聊,听听经验,梳理清楚思路。这样不仅自己能减少内耗,孩子也能在一个更轻松、不那么痛苦的状态下成长。
日本最强小孩mini ramp比赛你作为一个滑板小朋友的家长,同时也是滑板行业从业者,通过你的工作接触到了滑板行业的方方面面,比如滑板赛事、商业赛事、滑板训练等等。这些经历对你又有什么样的影响或感悟?
我先从教学培训的角度说起。我觉得 Mini Ramp 是一个特别好的项目,日本一直以来也在这么做。小朋友刚开始接触滑板时,用 Mini Ramp 是一个非常理想的选择。他们可以穿戴护具,通过 Mini Ramp 很好地锻炼滑板的“板性”(也就是对滑板的掌控力),逐渐理解并驾驭滑板。这对于刚开始接触滑板的小朋友来说尤其重要,因为他们的 push 力量还不够,道具操作也不熟练,Mini Ramp 正好能提供一个更友好的环境。我觉得国内应该大力推广这个方向。
目前,国内已经有一些滑板店在认真做这件事,也举办了自己的赛事,这些努力非常好。日本的路径也是如此,他们从 Mini Ramp 开始,逐渐过渡到 Street(街式)。而且因为滑板人口基数增加,他们甚至会以 Mini Ramp 为基础开始做比赛。日本的孩子在 Mini Ramp 上的表现非常棒,他们对地形和动作的理解深刻,完全超越了我们之前对街式滑板只是楼梯、杆子、斜面的理解。Mini Ramp 的一个优势是,它的面积要求不大,尺寸可以标准化,比如可以形成一套固定的动作学习体系。所以,我认为这个方向非常值得推广。
上海滑板小女孩——菜菜的快乐日本滑板之旅
那从滑板产业的角度,你特别注重哪些点,作为家长,你比较关注的又是什么?在国内当前的环境下,你觉得有哪些方面是优势或者做得比较好的,哪些地方还可以改进?你理想中国内的滑板环境,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关于我们在关注小朋友的推广或选择时,首先关注的其实是家长。现在很多小朋友心智还不够成熟,但可塑性很强。然而,家长的规划、要求、理解和支持对孩子未来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我们可以提供一些建议和方向,但最终家长的态度和行动才是关键。
我觉得家长在支持孩子滑板时,除了不要过于激进之外,还需要更多的理解和包容。可以多带孩子到不同的地方去看一看,比如上课或滑板旅行,这些都能开拓孩子的视野。即便是在上课的过程中,也可以尝试让孩子接触不同的教练和训练环境,这样他们能收获更多经验,同时家长也能从中获得成长,并把这些经验分享给其他家长,从而形成一个正向循环。

另一个重要的点是关于孩子的发展目标。我希望大家能把目标定位为培养职业滑手,而不仅仅是比赛选手。比赛选手的职业生涯相对较短,尤其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30岁以后很难再参加国际比赛。比赛结束后,他们可能需要重新规划职业道路,比如体操运动员或举重运动员的就业选择会比较有限。
但职业滑手的职业生涯更长,而且要求更加全面。除了滑板技术,职业滑手还需要具备良好的为人处事能力,对滑板文化的理解,以及对潮流、街头文化、音乐、摄影和团队管理的感知。如果目标是职业滑手,孩子不仅可以专注于滑板训练,还能学到很多其他的技能,这些会让整个成长过程更加有趣和多元化。
即使有一天他们没能成为职业滑手,也可能成为艺术家、摄影师,或者从事滑板相关的工作,这些都是很棒的发展方向。对我来说,我并不把“孩子能滑多久”当作第一要素。我更希望通过滑板,他能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见识到这个世界的丰富多彩,并从中学习到很多正向的价值观,同时结交到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合冠滑板职业滑手的培养需要一个更长远的视角,也需要更多元的收获。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掌握滑板技术,还要从中学会如何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这才是更有价值的目标。
所以我觉得,这跟我们刚才谈到的内容是一致的——这是一个需要时间去验证的事情。如果从一开始就具备这种多维度的视角,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的收获也会更加丰富。如果只是单纯地专注于训练,那么第一,收获可能会比较单一;第二,也更容易感到枯燥甚至提前放弃。现在的信息获取渠道非常多元,比如像小红书这样的平台,很多职业滑手(Pro)都已经入驻了。这些平台不仅为大家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也让更多人能够接触到滑板文化,并从中获得启发。所以,我认为善用这些资源,对滑板的理解和规划会有很大的帮助。

好,我们聊到专业队时,教练对运动员的影响可以说是最大的。尤其是像现在很多培训机构和专业队的教练,可能并不具备深厚的滑板背景,比如像之前崔宸曦的父亲,他并不是滑手出身,但作为教练,他帮助崔宸曦在进入国家队之前进行了一系列基础训练,最后亚运会冠军,奥运会上拿到第四名,这已经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成绩。从这样的例子来看,你觉得教练应该怎么做,才能更好地帮助运动员成长?尤其是在提升运动员技能、心理素质,以及对滑板文化的理解等方面,你有什么建议?
我觉得现在也有类似的问题,大家纠结的原因在于什么都想要。如果能明确地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或者想讨论什么,并且只聚焦在一个点上,很多问题就不用再纠结了。比如,中国奥运备战和滑板职业滑手的发展路径是完全不同的两条路线。
奥运备战以成绩为第一出发点,目标就是拿奖牌。在这种情况下,谁是教练并不重要,只要他能解决问题,带领运动员取得成绩,就足够了。而职业滑手的路径则完全不同,它更多地涉及文化层面的东西,虽然听起来比较虚,但背后有很多明确的指标。
职业滑手的成长路径可以参考以下几点:他可能通过滑板店的赞助开始,参加比赛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或者拍了一部让整个圈子震撼的滑板影片;再加上为人很好,在圈子里长期耕耘,积累影响力。这是一条完全不同的路径,和奥运备战的具体目标相比,它更注重长期的积累和多方面的能力发展。
所以,两种路径没有必要混为一谈,明确目标后,选择适合的方式才是关键,这个说得有点远了。
Kiko Francisco
没关系,你在国外应该也接触过不少教练,比如在日本选择教练的过程,还有在美国的时候,记得你提到过有一段时间是 Kiko Francisco 教的,后来又换了其他滑手来教。那么你在选择这些教练时的原因是什么?换教练的原因又是什么?需要避坑吗,这中间有什么值得分享的经验?
其实这个过程中没什么坑可避,因为在国外这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模式了。在日本,可能家长和孩子不会频繁更换教练,但在美国,换教练是非常普遍的。
很多孩子的第一任教练往往是家长,他们对滑板比较了解。当孩子学习不同动作时,家长会选择不同的教练。比如说,学碗池的翻转类动作,可能会去日本找教练;而学 grind 类的动作,可能会去找美国或巴西的教练,因为这些地方的环境更适合培养这些方向的技术。

另外,还有一些刚进入滑板圈的家长,他们对滑板完全不懂,就会请一个主教练。这位教练会为孩子规划长期的训练计划,同时也会鼓励孩子去尝试不同的教练。因为每个孩子和教练之间都会遇到“瓶颈期”,这个时候,如果能引入一些新的外力(比如换教练),事情就会更快被突破。
至于我自己尝试过几个教练的原因,更多是基于推荐。比如某某会推荐某个教练适合教一个特定的动作,而 Max 在某些方面的经验也很突出。所以我们会尝试不同的教练来解决问题。举个例子,像Momo和 Max,如果在死磕一个动作,磕得非常吃力,所有人都很崩溃,这时候换一个擅长这个动作的教练可能会更好。这样的教练可能通过自己对动作的深刻理解、清晰的表达方式、鼓励性的语言,以及教练本身的示范和孩子对他的信任,能够更快地帮助孩子突破瓶颈。
所以,我的建议是,多去试一试不同的教练。这不仅是一个选择,更是一种打开思路的方式。通过这样的尝试,孩子会更容易突破自己的限制,也能更快进步。

刚刚我听到你提了一句,说DBH签约了一个职业滑手Sasaoka。“出海”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我记得一开始是看到Thrasher上面有广告,然后 Tampa Pro场地有广告。当时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现在正式开始赞助海外滑手的计划是怎么启动的?在选择滑手的过程中,你们是基于什么标准,现在又发展到了什么阶段?
我们合作的滑手叫做Keisuke Sasaoka(笹岡建介)。目前其实还是在筹备阶段,主要是基于 Momo 的建议,我也让他负责这方面的事情。我们现在的重点还是偏向碗池这个板块, Max 和 Momo 对这个领域有比较深入的理解。
我们选择的一些滑手,是他们在日本和美国练习时发现的非常优秀的苗子。这些滑手在碗池领域的表现都很出色,我们希望能够在他们的早期阶段就与他们建立良好的联系,这样未来可以有更多的合作可能性。
目前的状态是这样的,街式板块暂时还没有开始,因为我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现在我们在日本已经签了一位职业滑手,他主要是碗池领域的滑手,也是 Kento 教练的弟弟。除此之外,其他的小滑手可能还处于仅仅是 赞助产品(Flow)或业余滑手(Am)的阶段,没有更进一步的发展。现在的重点还是打基础,未来希望能拓展到更多领域。
我觉得在海外做的一些动作一是希望让全世界能够看到中国滑板正在努力做出一些成就。第二点,通过和这些孩子共同成长,也希望能对中国市场起到一些正向的促进作用,或者说是一种反哺。
1985滑板比如说,我们之前聊过1985的视频大赛,当时我们和秋总一起想办法支持这个行业,秋总用了这种鼓励拍视频,告诉大家什么是“优质视频”的方式去推动。但最后的反馈其实并不是特别理想。秋总这些年可以说是兢兢业业地在推动这件事,并且投入了真金白银来推广滑板文化。然而,从滑手的反馈到参赛视频的数量来看,效果都没有达到预期。
基于这种现状,我觉得可以去探索海外的一些可能性。因为目前在中国,大部分小孩的主要任务还是比赛,他们可能觉得比赛和拍摄视频是有冲突的,或者无法兼顾。我想在国外寻找一些合适的机会,启动类似“种子计划”这样的项目,既能帮助国内滑手成长,也能打开更广阔的视野,给市场带来新的活力。
最后收尾一下吧。你带孩子出去训练的经历,跟 Momo 和 Max 的角度不太一样,他们更专注于训练,而你可能接触、关注得更广泛。基于你的角度,现在有没有什么建议或者心得是你最想分享给其他家长或者滑板圈的人?
我觉得最后想总结的就是,把前面提到的一些重要点再强调一下。
首先,我认为 家长是第一顺位,孩子是我们的核心。既然我们认同了长期价值的重要性,并且相信一些事情是正确的,那我们就应该坚持下去。不要过度焦虑,也不要抱怨,而是去享受和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和孩子一起期待他们未来会“开什么花,结什么果”,这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
还有一个我想补充的点,现在有一些人会问我们关于场地运营的事情,尤其是我们自己的一些滑手家庭。首先,这个项目的运营是和其他业务分开的。如果大家对场地的运营有问题,比如想知道场地是否会免费开放,或者没有课的时候场地怎么安排,我可以详细说明一下。我们希望以一种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方式运营这个项目,同时也需要大家的理解和支持,这样才能让关系更健康、更长久。

可以正好趁着这个机会说明一下。
关于场地的开放问题,还是要看合冠他们自己的定位。按照我们之前的定位,场地不会随时开放,也不会免费开放。我明白这样可能会扼杀掉一些机会,但我们需要明确知道我们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现阶段,我们的目标还是希望能服务好前来参与的家长和学员,保证他们的体验质量。让场地能够长期运转下去。如果按照之前那种只做活动的方式来运营,虽然短期内可能会吸引更多人,但体验会打折扣。所以,我们更倾向于稳扎稳打,服务好现有的人群,确保项目的长期发展和对行业的深远影响。
如果有滑手想自己过去滑的话,这个费用是怎么准备的?现在有具体的价格表了吗?另外,场地的运营时间和休息时间是怎么规划的?收费方式具体是按时间段还是其他形式?最后,住宿条件大概是什么样的?能不能简单分享一下?
目前还没有安排那些具体的套餐,可能现在主要是场地的使用。合冠体育的马妍还没有确定正式的收费标准。目前我们的重点还是放在现有的几期课程上。如果大家有相关的问题或者想了解更多,可以直接联系课程的负责人,他们会提供具体的信息和解答。
很好,我觉得我想问的问题都差不多了,你有什么还有想补充的吗?
我觉得可以通过MadFuture来传递一些理念。
我其实想提倡大家更开放一些,比如多尝试不同的教练去上课。同时,我也希望小朋友和家长之间能敞开心扉,多互动交流。比如看到其他小朋友有出色的表现,大家可以一起鼓掌支持;如果有好的资源或者动作,也可以分享出来。
Momo 在他第一节课时就和大家讲过,他说:“你们在这里一定会学到新的东西。但学会之后,我会留作业,回到你们自己的场地时,要把这些新的东西教给其他小朋友。无论是一个动作还是一项技巧。”我觉得这个分享的理念非常好。
一方面,通过分享,小朋友会更熟练地掌握自己学到的动作。另一方面,在教别人的过程中,他需要明确动作的关键点和问题所在,这不仅能帮助他纠正别人,同时也能加深他对动作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掌握这项技能。这种分享和帮助的过程,对个人成长和滑板文化的传播都是非常有益的。
OK,Momo当时也特别强调了这一点,他倡导这种操作和分享的理念,我觉得确实挺不错的。其实这不仅是教学的一部分,更是对氛围构建的一种努力,让大家在互动和支持中形成一种更积极、开放的环境。
对,我确实希望合冠这个场地能够成为一个轻松、惬意的地方,虽然未必能像美国那样完全开放,但希望这里能让每个人都真正享受滑板的状态。
明白,那对于滑板行业的同行,比如那些也在做教培的人,你有没有什么想要说的?我记得你提到过担心有些人误会,不清楚你们的定位和计划?
我们其实只是想解决一小部分家长的痛点。目前并没有打算去广泛开展培训的计划,或者主动练习任何其它机构的学员,如果有学员主动找我们,我们也会建议他们和他们之前的俱乐部友好沟通过。

那如果其他机构的学员需要在这里学习和练习呢?
广东附近的,目前MIRROIR,滑板梦想家,古滑有学员过来上过课,我也跟六六老板,李亚杰,还有陈教练联系过,希望有机会他们可以带教练过来交流,因为我们运营计划还没敲定,暂时不敢保证对所有人都开放。但是有兴趣的机构可以联系我们,我们希望我们可以尽量满足更多的人过来观摩和交流。这样可以让他们未来更好的帮助孩子。
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行业发展,也给更多孩子和家长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支持。总之项目不是封闭的,我希望把合冠打造成一个平台,能够为更多人提供资源和支持。

对于滑手进入专业队或者在专业队里的成长,是否会有专门的训练计划?或者说会不会和某些专业队合作,做输送滑手的训练?
目前我们还没有这样的计划,不过我们会更加注重基础训练。我认为,如果一个孩子在我们这里,不仅能学到技术,还能对整个体系有一个新的理解,他将会更加重视基础的扎实性。而基础打得牢,将来无论是成绩还是职业生涯的长度,都会有很大的提升。
我在日本看到的孩子上课时,基础训练非常被重视。他们可能一个小时的课程里有三、四十分钟都在练基础。基础训练的重要性几乎是融入他们骨子里的。相比之下,我们这边的家长往往更倾向于让孩子在短期内学会某个炫酷的动作。
我觉得追求成绩没有错,但家长和学员必须意识到,如果想取得长期的好结果,基础必须打牢打扎实,这样将来的进步才会事半功倍。
OK,谢谢你的时间,我们附上训练课的联系方式,希望有兴趣的滑手们可以尽快与你们取得联系。
没问题。
编辑| MadFuture-疯未来
采访|刘文博(BBL)
感谢|朱洪彬
照片|Jumpclub老木、坦克、IG、M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