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DBH宣布来自台北的10岁碗池滑手(今年已经11岁啦!)——Max Ku(辜泳諺)正式入队。
Max虽然只有11岁,却已经在国际的U池和碗池比赛中取得了璀璨的成绩,获得了DBH和Nike SB等品牌的青睐。他的目标是站上2028年奥运会的赛场,为此他正坚定地朝着奥运选手的梦想全力迈进。
Max与Max爸爸
而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他父亲的倾力支持。
Max的爸爸——Momo,虽然自己并不玩滑板,却始终全力支持孩子的滑板梦想。在Max爱上滑板这件事上,他投入了100%的精力——为Max报名专业滑板课程,带他远赴日本和美国深造;即使自己节省开支、饿肚子,也一定确保Max的营养充足。而在陪伴Max成长的过程中,他也无意间掌握了不少滑板的训练技巧,也给很多孩子指点迷津,解决问题。
最近,Max的爸爸与全品体育在肇庆合作开办了一场U池教学课程,借此机会我们MF也有幸采访到了他。他将分享幕后支持Max走上滑板职业道路的点滴经验,同时也为那些希望培养孩子走上职业滑板路线的父母提供宝贵的建议。
Max全家福
Max爸爸,先简单做个自我介绍吧。
大家好,我是Max辜泳諺的父亲,然后一路陪着他,这5年从一个小菜鸟到现在以职业滑手为目标而努力,对,这是我们目前的愿景。
我想问一下 Max是如何接触滑板的?是因为你也滑板然后影响他吗?
不是,他之所以会滑板,是因为他有一个表哥从加拿大有一次回台北去办理一个证件还是什么的,来台北的时候就带了一块滑板。他表哥其实也就回来那么一次,当时就在我们家前面的一个公园的的小小平地溜冰场(就是那种人家直排轮玩的地方)练kickflip。
那时候Max幼儿园放学路过,就看到他表哥在那里滑板,他说可不可以借他踩踩看,然后就跟着表哥玩了一个多小时。当天晚上他就跟我说要买一块滑板。Max就是这样开始接触滑板,然后我就在脸书上(Facebook)上发文,问:我想要买一块滑板,请问我能去哪里买?
我当时有一个年轻时滑过板的客户,他回复说你可以去找某某某滑板店,那是我的朋友,那里也有在做儿童滑板教学。滑板店做的就是儿童滑板,我其实并没有想花钱让我儿子去学滑板,只是想给他买一块儿童用的滑板哄哄他而已。
Max刚刚借表哥的滑板练习的时候
你说的儿童滑板是指买滑板,然后配套一起上课吗?
也不是,他们店铺是只要你来买滑板,就送你半小时的免费教学。当时给Max买了滑板,上了半小时体验课后,回来老板就不断和我说,欤,你的儿子是一个人才,他真的非常有天赋!后来回想起来我觉得是被"套路"了(哈哈哈哈)。之后我们就开始付费给Max去上滑板课。大概是上了第三堂还是第四堂的样子,我忽然间就有一个念头,就问Max说:“你有没有真的很喜欢滑板,如果很喜欢我就帮你一次多买一些课程,然后我们就往滑板选手的路拼拼看。”所以当时上了第四,第五堂课我们就和他的教练说,Max想要当选手(职业滑手),我们想往这条路走。
当时滑板店的老板可能觉得,我把这个事情想得太简单了,然后他还专门发了一条IG的实时动态来呛我。但其实也不是呛,他的意思是要当选手不是你想象的那么容易,要经过多少次的失败啊干嘛干嘛的,就发了一篇长篇大论。现在我再遇到那个店家老板,我都会调侃他说,你现在知道我是玩真的了吧?我们在很初期就设定了这个目标,然后就坚定的往这条路走。
这个其实还挺有趣的,一开始店家“鼓励”你给儿子买课,而当你立志要让你儿子走这条路的时候他反而去发文呛你。
我觉得这个过程还是很妙的,Max就是这样开启了这项运动。
Max当时买的第一套板你还记得是什么吗?
就是整板,那个有一双眼睛的。
Krooked?
没错,就是那个。
Max人生第一块滑板
其实在大部分家长的眼里,滑板是属于比较危险的东西,为什么你会愿意让Max去选择走这一条路?
我还真不觉得滑板特别危险,我没有那种感觉。因为该怎么讲呢,我们一开始从mini ramp开始,目标是成为Vert选手,最终被碗池的多样性所吸引。Vert其实跌倒就跟溜滑梯感觉很类似。Max一开始就不是玩平地,而是玩mini ramp,在上面荡来荡去。教练有去教他如何去跌倒,怎么摔跤,怎么保护自己。Max到现在滑板已经5年了,你们看他现在可以在U池上飞成这样,但他其实从来都没有受过伤,甚至是扭伤都没有。这5年来他滑板唯一受过的伤,就是别人的板子射过来弄到他的上嘴唇,这还不是他自己玩滑板而受伤的。所以说句实话,我一直就没有觉得滑板有多危险。
Max小时候练习过程
Max选择走职业滑板这条路线以后,你作为一个父亲是怎么给他安排一个日程?
Max在幼儿园时候就已经很明显是一个不爱上学的小孩了,他觉得在学校会很浪费时间。他自己的原话是:“我觉得我在学校一直都在等,整天都在等,等,等放学。” 一开始我们的观念还是觉得读书是最基本要做的事情,我还是让他去学校,然后下课才开始练滑板。但后来到国小一年级,暑假后要升二年级的时候,他就说他真的不想去学校了。我就问他:“那你要转自学吗?
如果你决定要自学,那我们就认真的滑板,你总要找一件事情专注的去做。既然学生这个角色你那么不喜欢,没事。” 因为后来我自己也觉得,除非你是要走高科技的产业,不然绝大部分的东西我都认为跟学校好像没有太大的相关。
我就和他说:“你要学会为人处事,那学业等你哪天觉得自己想学什么了,你觉得自己欠缺什么,你主动要学的事后我们再去学。” 所以他学校的课业部分,我们会跟着学校的教材去教他,也不会说安排每天固定什么时间要读书。因为他其实训练很累,没什么休息的时间,所以我们也不会特别再去逼他学课本。
这样一段时间后我发现,比方说小孩子一年级他学的东西,他当时的理解可能需要花一个小时,当他现在已经五年级了,他回去学二三四年级的东西,对他来说他觉得很简单,而且吸收超级快,他不会觉得难,所以我觉得我们只是晚一点开始去学这个东西,而不是不学,这样反而效率变好了。因为他的头脑成熟了,他能记东西,他的逻辑性变强了,再学那个东西对他来说都不难,所以我们在时间分配上面反而是滑板为主,课业为辅。课业你想学了再说,你不想学就算了。
百威是Max爸爸的😂
那课业的时间压缩了,滑板上的时间你是怎么给他安排的?
早上我会让他睡久一点,大概9点左右起床,然后吃个早饭,然后开车到我们的滑板场大概一个小时。所以到板场的时候都已经是11点快12点的样子,然后我们就会一直滑到大概下午的三四点再吃一顿饭,然后5点左右吃完饭休息一个或者半个小时,接着继续练到晚上七点或者八点。每天如此,周一到周日,全年无休。我们一年休息的时间可能加起来都不到十天,所以其实还是蛮辛苦的。
之所以会那么累,是因为在台湾没有碗池,只有vert。我其实有帮他做规划,每年都必须到美国或者其它有碗池的地方去练习,我必须让他把准备好的动作在vert上练扎实了,我在有限的时间飞到美国和日本才能在碗池里把动作运用出来。所以在台湾时候训练时间才会那么长,训练强度才会那么大。如果我们在美国训练三个月的话,这三个月我们的排程就不会是时间这么长的,因为我们能运用的东西运用的差不多了,我们就会把它变成1天练大概4个小时到5个小时的样子。
在台北练习vert的时候都是你自己亲自教吗?
前期是请教练,现在都是我自己教了。
你自己本身是一个滑手吗?
我不是,我曾经试着玩过,但是把手给摔断了。因为我要照顾他,所以我就放弃滑板了。
Max与他的日本教练Kento(图左)Kensuke(图右)
那你不是一个滑手,为什么你能够教他滑板?
其实Max后来最大的一次提升发生在接受了日本教练的指导以后。因为教练是讲日文的,所以我必须要完全理解教练在讲什么,然后我才有办法转述给Max,在这个过程中,我就吸收了很多。那感觉就像是打通了任督二脉一样,了解了每一个招式该怎么拆解,重点是什么。然后你就开始能够看出别人动作的问题,我开始会和他的教练Kento交流,后来其实教练都跟我说,他觉得我是不玩滑板的人里面,对滑板非常理解的人,而这一切归功于我跟他讨论的非常频繁。
Max爸爸在IG分享初到美国的经验
你刚刚有提到你会带Max去美国训练,你可以分享一下这段故事吗,为什么会去美国?
我是在2022年的8月底决定去的。我其实没去过美国,如果不是因为我儿子玩滑板,我认为我这辈子根本就不会去到美国一个这么远的国家。8月份的时候,印象中我是看了Youtube上某一个碗池滑板的视频,当时我就觉得,如果我儿子必须要走这条路,我就必须要带他走出去,去找有碗池的地方。
所以我就跟我老婆说,我要带儿子去美国滑板,而且从我说要去,到买票出发,其实就5天的时间。没有提前安排,就看了一个视频,之后说走就走。那时候我把手头的工作安排完,5天后我就带儿子飞过去了。第一次去是联系我在加州的一个朋友,但是他家离滑板场非常远,开车到Vans板场要一个小时,去CATF(CA Training Facility)要三个小时。当时是我第一次去美国,所以当下我其实还是蛮害怕的,我觉得找一个认识的朋友,住在他家可以省了房租,但变相的油钱开销就很大,因为我每天都要开很久的车。
Max在美国TF滑板场
当时我们去TF滑板,不塞车来回都要6个小时!我每天早晨5点起床,5:30做好早餐,大概5点45就会把Max挖起来让他赶快吃完早餐。大概6点我们就开车,他就在车上继续补眠,然后我就一路开三个小时的车到CATF去训练,板场9点开门,一开门我们就到了,一直练到中午吃饭。下午再去练,练到7点关门,然后再开车回家,回到住的地方大概晚上10点多了,等于他就在车上睡了一下,回去只是简单梳洗完就去睡,隔天早上起来就继续,每天如此。
强度超大的,基本上那一个月,Max的休息时间都在车上,而我基本就完全没有休息的时间。我只有晚上到家可以小睡一会,其余的时间不是在开车就是在教他。
Max 540
你们去美国有找教练上课吗?还是说你自己教?
我有聘日本教练过去。
专门把日本的教练叫过去教?
对,因为当时我对滑板动作的理解还没有现在好,所以那时候是有找教练,所以开销很大。教练费、油资,以及饮食的费用,我那时候一个月花了应该有10几万人民币。
那是挺狠的,所以其实Max的滑板经验主要来源于日本教练,而不是来源于美国。
主要是日本,但准确点说应该是帮助他跳过坎的一个很关键的教练。但因为后来我们长期在美国,当地的滑手他们有某些自己很独特和很擅长的东西。比如有人呲杆特别厉害,有些人转体特别好,后来我发现应该找不同的教练,因为每一个人都有他特别强的领域,很难有一个教练能够一以蔽之,所以我们要全方位的找不同专长的教练学习。
Max Fs Smith Grind
以你看过那么多不同地方的滑板教学理解,你认为美国、日本、中国台湾和大陆的滑板教学有什么不一样吗?
这个讲出来可能会有一点得罪人,但我觉得不管是大陆也好,台湾也好,我们在Vert这一块训练经验几乎为零。因为所有人都是玩街出来的,现在这些新生代小孩,包括我儿子,他们是华人小孩玩Vert很初期的滑手。说实话,我在台湾,在大陆,看到教练对碗池跟Vert的理解都是生搬硬套,还没有形成很系统的方法。
而日本的滑板教学因为经验积累,方法就非常成熟,从很简单的东西开始,慢慢调整你的体感,然后再增加难度,对细节方面要求非常高。
我举个例子,我儿子还不会Air(腾空动作)的时候,他就一直在Vert里面练kickturn(转弯),然后手抓板kickturn。教练会画两条线,他会要求我们kickturn完永远都要压在这两条线上。你要对自己的身体的控制要非常的精准,你不能偏。然后有时候我们是发影片给教练看,他透过Max的训练影片告诉我,Max的头要往后移三公分。
我当时觉得,三公分,这也太细了!但他们的要求就是这样,包括上半身,你该怎么跟着你的flow去移动,他们不单只是看脚,全身从头,到你的手应该怎么摆,全部都要求的非常严格。如果你没有过关,他就不会继续教你新的东西。日本教练就是一步一步来的,你不要一个东西还学得不扎实,就去学下一个东西,他们也不愿意去教。你也玩滑板,你也知道kickturn其实就是转弯嘛,只要转过来没有跌倒其实就可以说你会了。但不是这样的,光kickturn我们就学了一个月!
我烧了一个月的学费都在矫正kickturn,他们都是3公分,5公分那样在给Max调整,所以教学细节上,日本和我们区别就很大。
Max Fs Rock n Roll
美国的教练就属于情绪价值给你拉满,美国的教学风格是不讲究细节,他们觉得我教你一个动作,只要你能够做出这个动作的雏形,我就觉得你amazing,然后你就得靠自己去练习了。你成了,他就不会再指导你任何关于这个动作的东西了,你就自己去练吧。
Max其实就是一个小朋友,他的滑板训练强度那么大,对小朋友来说其实挺折磨的,Max从始至终有没有因此磨灭过对滑板的喜欢?
有,他在去年的2023年的7月,是他第一次忽然间告诉我:“爸爸我不想滑了,我想回去念书。”但当时的情景是,我们有一阵子很久没有去美国练碗池了,隔了很久时间他再去,他在碗池他发挥不出他平常在Vert练的东西,他忽然间540完全翻不出来。要知道以前他是熟到做100个成100个,但是那个礼拜他忽然间一个都成不了。所以他告诉了我这件事,我的理解是他不是真的不想滑了,而是这件事给他的挫折感太重了。
后来我给他调整了一段时间,有一天滑板时候这个动作又回来了。我就问他,你要回学校读书还是继续滑板?他说,我还是要练滑板。我觉得,尤其对儿童来说,他们放弃的原因往往都只是一个当下的挫折,而不是他真的做了一个大的决定。所以作为家长我们得看长期,比方说如果他再和我说,爸爸我不想滑了,我会和他说可以,但是你还是要坚持把一件事情给做好。比如说现在我们每天练6~8个小时,我可以给你改成练3~4个小时,但是剩下的三四个小时你要回去把你落下的功课给追回来,然后我才会让你回到校园里。如果你告诉我要放弃滑板回到学校,那你就把回到学校的决心给我拿出来,你不能又不想滑板,又不想上学。我说做人是不可以这个样子的,Max他也理解这一点。后来试了一两天追功课的进度,然后他就觉得还是滑板好,ok,那就继续滑板咯。
你们决定走职业滑板的路线,那你应该有给他规划每一个阶段应该做的事情吧?比如说哪个阶段要做成哪些动作,赢得哪些比赛,最终实现目标。
没有那么具体,没有说一定非要拿什么比赛的什么名次,因为我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你能够参加奥运会,即使没有名次也没有关系,只要你参加了奥运会,那就是一件非常棒的事情。
中间比赛的名次,亚运会也好,积分赛也好,我都没有去设定什么目标。你说什么阶段要做什么动作,这件事情我当时在Max学滑板的初期,我就找了几个日本小孩的IG疯狂的追,就疯狂的研究。在台湾也一样,我会有一个专门的表格,记录着我认为未来有机会出头的一些孩子,他们在几岁的时候做了什么事,什么动作,我会把这个表格综合统计出来。我抓了四、五个孩子,他们练习的东西变成Max的课表以及要追赶的目标,去年我给他订的目标就是在最高的位置做Fs Blunt slide,Fs Kickflip Indy,Kickflip body varial 540,他在10岁内把我们订的目标都做到了。今年我也会有新的目标,只是我目前还没给他订出来,因为才刚刚新年而已嘛。
巴西碗池滑手Gui Khury
其实你也知道,滑板不只是追求动作而已,背后的滑板文化也很重要,你有没有引导Max去了解滑板背后的文化,比如一起去看滑板影片,找喜欢的滑手等等。
有,Max最喜欢的滑手是巴西的Gui Kury,他是第一个翻kickflip body varial 900的滑手。我和Max会把他很小很小的影片拿出来看,一直看到他现在可能16岁了,包括Kevin Bottger他也很喜欢,我们就通过他的IG和影片,感受他成长过程一路来是怎么玩的,分享他们的生活历程给Max,给他一种跟着他们一起长大的感觉。
滑板文化方面全品其实也帮了我们很大的忙,因为他们代理了很多国外的核心滑板品牌,他们有机会去参加一些很核心的活动,而那些活动我们就能够在现场看到那些滑板圈的传奇人物,真的有一种被历史洗礼的感觉,太特别了,在现场看到都会全身起鸡皮疙瘩!
比如我们去Tony Hawk滑板场,我们碰到一个我虽然叫不出来名字,但是有人告诉我和Max,你做的那个McTwist,就是他发明的……我擦,那是非常震撼的。还有Andy McDonold等等……我们在美国见了很多这种动作发明人,真正的传奇滑手。还有那个发明manual的,我虽然不知道他的名字(Pat Ngoho),但是他永远戴着一个橘色的安全帽,说实话他滑板技术其实不怎么好,他滑vert或者碗池的时候你不会觉得他非常厉害,但他就是创造这个招式的人。一生只要做好一件事,人家一辈子就会记得你,即便你的综合表现可能不是职业滑手的水平。
Fangtalk采访:Max爸爸&朱总
你刚刚有提到全品,我想问一下,你和全品的主理人朱总(朱洪彬)是怎么认识的?
其实这个故事得从美国说起,我当时带着Max在美国滑板,那边的物价非常高,说真的在那边我们不太有钱吃饭。Max是滑手,所以他必须要吃饭,他三餐都得点餐,而我只能在三餐里挑一餐点,剩下的两餐就看Max,他如果有吃剩的,那我就有饭吃,他如果吃光了我就得饿肚子。其实这个事情大家都是看得到的,那边的一些家庭就会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每次吃饭的时候Max有得吃,而我没有。我就说那边的物价太高了,我得节省开支。
然后有一个华人家庭,北京人,现在他们都定居在美国。他们的孩子也玩滑板,他们会每天做便当来给我吃,我就觉得非常感动。有一年暑假,他们问我:“Max爸爸,我们可以不可以带孩子去台湾给你指导?”我说当然可以,非常欢迎,你们就住我家,一切开销我都给你们承包了,我免费教你们的孩子。
本身约定好过来台湾,但后来因为两岸的关系紧张,他爸妈的身份就来不了。我就和他们说,没关系,我们去日本练,去到日本的滑板场我照样免费教你孩子。然后我就去联络日本的Hi-5滑板场,问他们我能不能带个朋友去那边练,那边答复说暑假安排的课程太满了,所以场地都被包场了。
我就说那没办法了,不然你们回北京探望家人,我带着Max去北京找你们,我们去Woodward。所以一开始我就是和他们去Woodward,而我去北京教这个孩子是为了报恩,然后在那边教着教着,旁边就有其他小朋友的家长跑来问我说,你是Max的爸爸嘛?你可不可以带我们的孩子,我说没问题,我带你们。
结果我去了21天,到我离开的时候,我前后总共带过大概40个不同的孩子。我觉得那种感觉很好,我把我知道的东西教给了他们,然后他们就会负责我的日常生活,包括我的早餐、午餐、晚餐啊,买啤酒……我觉得这是一种互相帮忙感觉特别好。
我那一次的教学,其实我认为改变了国内碗池很大的……怎么说呢,风气也好,训练方式也好,训练方向也好,这帮人到现在都还跟我们保持着很密切的联系。他们会把孩子的滑板影片传给我,问我有什么问题,能不能给他们指导一下。所以,我这个人,就正式进入了大陆滑手的视野。我当时教过的那40个孩子里,有一些家长是和朱总认识的,或者他们的孩子是被朱总赞助的。有人就去和朱总说,你们全品体育,无论如何也要把Max和Max爸爸给拿下,他们肯定会对你们有很大的帮助。
后来我去美国,朱总原本是要去北加州Santa Cruz的,结束后他专程带着女儿加了一个南加州的行程,说要和我住一个月,他想认识我,我们就是这样认识的。
更好笑的是,当时因为他之前没见过我,只是听别人说,来美国只是想跟我一起住,然后一起去滑板。朱总的老婆马妍想要给女儿找一个靠谱的滑板教练,就问我有没有推荐的。我让他们把女儿的滑板视频发给我,我想先看看她的滑板程度。我看完之后和他们说,美国的滑板教练很贵,你女儿的滑板技术我看了,我觉得这个程度我可以教,我来帮你们教就好了。他们当时也还半信半疑,觉得这事靠谱不靠谱啊,其实都专程来美国了,也不一定要请我帮忙,在美国请教练的那笔费用已经准备出来了。
结果我给他们女儿上了一堂课后,他们就知道我是真的会教,而且我的教学风格比较像日本,毕竟我也是带着Max从那边出来的,我比较注重细节,也不是那种得过且过,而是会给学生上好每一分每一秒。后来他们就同意不找教练,把女儿交给我来带就好了。不过我也和他们说,你们可以去上一下美国本地教练的课,去了解一下别人的风格体验一下,但是呢最终的教学大任还是由我来承担了。
所以是从那以后,你们就有了这一次来肇庆开滑板课的教学计划吗?
不是,这个是因为后来我不管去到哪里,我在大陆也好,日本也好,我到美国也好,都有很多的国内的家庭会专程飞来找我,要我教他们的孩子。与其是这样子折腾,全品体育就觉得不如盖一个滑板场,让国内的这些家庭可以低成本的得到我的教学。
一开始我只是想带大家一起玩,我的课程是不收费的,但是呢他们还是建议我得收费,因为不管是我的滑板知识也好,滑板教学经验也好,还是其他教练的知识经验也好,都是用无数时间和投入学到的,是非常有价值的。对于收费我一直本来都很抗拒,因为我觉得我本身就不会滑板,我拿这个钱我会觉得很尴尬,我会很没底气去收这个钱。但是后来,被我教过的孩子,包括Max他们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让我有了这个底气,让我觉得自己有价值可以去收这个钱。我可以收得少一些,但是不能完全不收。这也是为了保护滑板教学市场的健康和平衡。
Max爸爸在教U池课
最近开始的是教学的第一期,因为现在有很多孩子在学校期末考,所以第一期来的人相对会少一些,但是第二期人数就已经爆满了,全国各地都会有人过来。我觉得我的教学质量还是有点水准,他们才会愿意专程过来让我教。
你办的这个U池训练课,你觉得你的教学优势是什么?
优势就是我有在日本学习滑板时候的经验和风格,我会注意所有细节,而且我讲的是中文,在日本学习的话日本教练毕竟不会中文,一般英文也不怎么好,要通过翻译机器才能和大家沟通,那么在这方面就会有一点点断层,没办法把他想表达的东西无损传达给孩子。我的特点就是,只要是我孩子会的东西,只要你孩子想学的技巧是Max已经掌握的,我都能够辅导你。只要我儿子继续进步,我也会持续的进修。
其实今天你的体验课我也有观摩上半节,因为每个学生其实滑板水平是不一样的,今天主要是人比较少,我觉得如果你带的人那么多的话,你可能会兼顾不过来,对于这点你是怎么应对的呢?
我觉得滑板这个东西,讲真你给他点了一个诀窍,他需要他的肌肉也好,大脑也好,需要花一段时间去适应跟记忆,所以我会一直提醒你在U池里面的错误,但是主要你还是要靠自己一直滑,反复练。
而在他滑和反复练习的过程中,我是可以去跟别人讲话,我也不用一直盯着你,但是我只要一有空我就跟你讲,所以我觉得在时间分配上面,除了嗓门比较累以外,其实我蛮乐在其中的,我很喜欢教孩子,很喜欢。
那你认为练习Vert对玩滑板的小孩来说,好处是什么?
我觉得这个问题非常重要,我也期待你问出这个问题。街式的滑手要转化成U池的滑手,非常困难,但玩U池的滑手如果他们想要转换成街式,那是相对容易的。我们从谁的身上可以看到这一点呢?——堀米雄斗(Yuto Horigome)。
Yuto本身其实是练U池出身的,后来才转去玩街式,但你很少看到有玩街式的人转过来玩碗池还能玩得那么好。这是因为玩U池的协调性、平衡感、救板的方式和玩街式是不一样的。街式动作的landing基本上不是平面就是斜面,但是U池和碗池有点3D的概念,所以你要特别的注重协调性。你通过U池把协调性控制好后,你再去玩街式,你就会觉得很轻松,真的,协调性会完全不一样。
再来你开始先练U池,可以减少你受伤的几率。除非你动作失误是甩出来直接掉平地上,那就严重了,但你只要是在U池上的位置失误,其实都是像溜滑梯一样,我觉得是比较安全的。所以我也鼓励孩子们,先从U池练起,第一是养成协调性,第二是降低受伤的概率,第三就是速度感,会让滑板体验比较有趣。
因为你滑街,所有动作都要靠自己用力push,U池和碗池可以荡来荡去,就对孩子来说兴趣不会损耗得这么快。如果是直接从街式开始练,10个孩子得夭折9.5个。但是U池的滑手夭折率就不会那么高,虽然现在国内玩U池的滑手比较少,但坚持下来的人数比例是高的,玩街式的人很多,但真正坚持下来的人其实不多。不过话又说回来,U池和碗池又有门槛,那就是场地。
你来大陆已经几次了,应该知道这边的滑板教培机构非常多,你对他们的教学方式有了解吗?不妨大胆点评一下?
大胆评价啊,我觉得国内的滑板教学很封闭。我可以明确说一点就是,每个人都在隐藏,就比如说我的滑手学会了一个动作,我不会去教其他地方的滑手,甚至不允许滑手和他们分享。我觉得这一个东西很奇怪,滑板最重要的东西是在于分享,分享和同乐是滑板的核心价值,但是这两个东西被在国内我觉得被彻底的拿掉了。
在这里我要澄清一下,你说的这种情况可能主要在专业队,而不是我说的教培机构。
教培机构其实也一样,打个比方比如说我是A培训机构的,但如果你不是我这里的学员,对不起,你不能进来我的场地练习。国内明明有这么好的资源,大家有实力盖那么多优秀的场地,应该要让大环境变好,让整个风气变好才对啊。
在日本学滑板不是这样的吗?
日本不是这样的,我不是你的教培机构,但我也一样可以进来滑。所以我对于这件事情我很不习惯,我每次要去什么地方练,我就必须打通各种关系,然后才进得去,全世界没有哪个滑板场不是你想去就去,反正该收钱就收钱,没有人在藏东西的,而且大家很乐于分享的。在大陆这边不会,我听了一些家长说,有些人甚至恨不得你摔到受伤,没办法出赛,也不告诉你你动作存在什么问题……这个是我不喜欢的。
其实现在越来越多家长也跟你一样,希望孩子从事职业/专业路线,你对于这群家长的话你有什么建议?
我的建议这条路真的很辛苦,然后要有舍有得,我觉得如果你同时要孩子在学业上面很在线,你又要他这么高强度的训练,除非他是天才。当然也有人天生的天赋是很好的,他可能有办法兼顾,但是现在已经上升到一个竞技运动的层面,其实全世界只要站得上台面滑手基本都已经是all in在练习的状态。
所以你如果要孩子既要功课好,又要滑板好,我觉得那会搞死孩子,家长本身要有所取舍,这个是我的建议。要他样样都好太累了,选择一个东西,你既然要做,你要走职业选择这条路,你一定要学会分享,你如果什么东西都想要自己练,自己关起门来,就算让你变成冠军了,你也得不到尊重,因为滑板这东西是你得让群众喜欢你,而不是你很厉害但我讨厌你,你也等于在这个圈子你不会被尊重,所以没有用。
我带着我儿子全世界这样跑,我一直都是告诉人家是,你只要想要Max学会的东西,要哪个东西你想知道你都可以问我,我都愿意跟你讲,我们学习这个招的过程有什么特别需要注意,以及捷径是什么。你如果需要示范,你甚至都不需要经过我同意,Max有空你都可以拍他,把他拉过去示范给你看,然后你录下来。
我和Max在国外为什么朋友很多,人缘很好,我们去意大利比赛,练习的时候就认识了很多当地的家庭,他们会接待我们去住他们家,请我们吃饭什么的。因为他们的孩子有任何需求,只要是我们懂的,我们都会教,而且是不厌其烦的。我们会和他们说,需不需要我们录个视频传给你们留档。我想要给我们这边的家庭分享的一点就是,如果你的孩子想要在滑板圈混得好,受人家喜爱,你一定要会分享。如果你只是厉害,但不被大家喜欢,可能就不会有太好的发展机会。
你说到这一点,我想顺便问一下你有没有看到之前上海一个家长脚踹孩子的视频?有人说这种方式太极端了,有人也表示有时候家长急了,上头了忍不住动手,对此你怎么看?
其实就像我自己,我也难免会对Max发脾气,我以前也曾体罚过他。但是呢,我们是”关上房门”自己解决的,那个家长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就是公开去做这个事情。当然,体罚这个事情肯定是不好的,我和Max慢慢地一起走这条路已经5年了,他可以理解我的要求是什么。
我其实并不是要求你这个动作一定要100%成,而是你的态度,你的态度得要对,没有成很正常,因为滑板本来就是一个成功比失败更少的运动。失败一定是占多数的,所以我说不没成摔跤是正常的,成了是值得开心的,没成也不值得难过,因为那个叫做“日常”。
我和Max相处到现在,我们也没有再遇到什么冲突,只有在很早期双方对于态度的认知有落差的时候就常常会有冲突。所以我觉得,我理解家长会生气,我也理解孩子有时候真的态度出了问题,但这个东西不管是在学滑板也好,学课业也好,学任何东西其实他都会遇到。那个上海的体罚事件,最大的问题就在于那个家长不应该仅仅依靠暴力解决,更不应该在公开场合粗暴的做这个事情。
但是同时我也觉得,大家没必要因此去猎巫,所谓的猎巫就是发生了这件事情,然后就非得把中国的家长抹黑成什么样子,不要这样做。其实体罚这个事情,我们从小也是被父母打过来的,我小时候也被打,你也被打,但我没有因为这样而变成一个坏人对吧,或者说我因为这个事情而一蹶不振了吗?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很长远文化历史造成的,我们当然以不体罚为目标,我们可以去向开明迈进,但中间可能还是偶尔发生这种东西的时候,我们不要去猎巫。
我们理解家长的同时,也要去告诉这个家长,这样做不对,我们慢慢的去调整。我在台北都是这么和家长讲的,我们自己还会有一个互助会。
互助会的意思是说我们都能理解某一个阶段,某个家长会特别焦躁,其实这个东西完全避免不了,完全避免不了我们就彼此鼓励,我理智线断了,我就拉人过来和你互助,分享自己的孩子作为案例,然后大家彼此鼓励。
按我一直的理解,Max可能需要平衡他的滑板和学业,而你作为一个父亲,其实你理所当然的也要平衡工作,平衡爸爸,以及老公角色。你可以分享一下你是怎么平衡的吗?
没有平衡,我觉得这一点我做得非常不好。我觉得Max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完全都是因为他自己。这段经历分享起来,我自己都会起鸡皮疙瘩。
我和我太太最开始是没有打算结婚的,是因为怀上了他我们才结婚。当时我太太那边说,要结婚你得要有房。我们中国人其实都是这样,我当时的存款可以到台湾比较偏的地方,去花钱付了一个首付,我可以买下一个房子。但是我一想到当时我是个上班族,后续我还要供房贷,我还要养这个家,我根本付不起,所以怀上Max的当下我知道要买这个房,我要养这个孩子,我就毅然决然的辞职,我试着去创业,我就想说总得拼拼看,过了就过了,没过再说呗。
结果我当时就出去开了公司,后来很幸运的我活下来了,公司也运转的也很正常。后来Max接触滑板,公司也已经运作了5年了,那时候他5岁多我们才开始接触滑板,他几岁我公司就几年,所以公司5年也运作的已经正常了之后,我就让公司自己去运作,该各个部门的人自己去该做的事安排好,其实我就没什么事了,我才变成有办法陪着他,这样子全世界的跑。
所以其实如果当时不是怀上他,不是为了养他,我去创业开公司,我也没有办法陪他这样。所以工作的部分的平衡,是来自于我创业的比较早,然后刚好稳定了下来之后,他才开始接触滑板。如果在初期他就接触滑板,其实我也没有办法平衡这件事。至于老公的角色讲真的,我们现在就是类单亲家庭,我跟Max在全世界跑,然后弟弟跟妈妈就留在台湾,我们就变成其实感情没有不好,感情不错,就透过视讯就这样聊聊天,这样维系感情。
妈妈有抱怨过这个事情吗?
妈妈没有,妈妈其实知道在台北没有办法支撑孩子走这条路,就是场地也好,人才也好,都没有人可以激励他。所以她知道要让Max走出去。她觉得很骄傲,所以她反而没有抱怨过这些,她是支持的。加上Max本身也没有受过伤,所以也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Ok,感谢Max爸爸的分享,我觉得我的问题问完了。
不客气,后续有什么需要我补充的,随时联系我。
编辑| MadFuture-疯未来
文字|坦克
照片、视频来源|Max IG、DBH滑板、坦克、谷歌